2025-07-11
為回應全球生物多樣性快速退化與農村棲地破碎化挑戰,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下稱野保所)自2021年起與遠雄人壽攜手推動「守護億隻鴞」行動計畫,透過科學調查、棲地營造、教育推廣與友善農業實踐,逐步建立學界與企業合作推動生態永續的行動模式。今日(7月11日)上午9時30分由屏科大張金龍校長與遠雄人壽趙學欣總經理於屏科大共同主持成果發表會,展現學術與產業跨域守護地方生態的永續價值,以及計畫期間的斐然成果。 「守護億隻鴞」計畫於2021年啟動,初由屏科大野保所孫元勳教授團隊執行,該團隊長期投入猛禽監測、巢箱架設、田間巡查與教材開發等實務工作,至今已累積眾多學生加入團隊,實踐從校園服務擴展到國小教學及農村場域的多元參與,協助棲地復育與跨單位溝通,展現學術延續與在地實踐的深厚能量。該計畫截至2024年底,已於屏東高樹、臺南東山、臺中霧峰等地農田設置超過百座貓頭鷹巢箱,並成功記錄53處繁殖案例,且部分地點已連續4年穩定繁殖,顯示人工巢箱與友善管理間的協同效益。超過百位遠雄人壽企業志工亦親身參與巢箱彩繪、農地巡查、基地參訪與無毒農產採購,讓生態議題逐步融入企業文化與生活價值。 除執行現地保育工作外,屏科大團隊亦針對農友與中小學生辦理相關講座與體驗課程,設計出〈當你成為一隻貓頭鷹〉、〈猛禽與農業共存〉等系列主題繪本與教學包,並將野外調查經驗轉化為適用於中小學現場的教案素材。屏科大學生也因參與本計畫,學習到與企業合作推廣的寶貴經驗,對ESG與永續治理有深入的理解,也鍛鍊了跨領域實務應用的能力。 「守護億隻鴞」計畫於今年(2025)邁入第5年,現由屏科大野保所洪孝宇助理教授及農學院生物資源博士班林惠珊接棒帶領團隊接續執行,此行動已超越短期倡議的規劃,深植於社區、校園與農村民眾之中,成為連結農業、保育與教育的重要實踐平臺,翻轉外界對農村只重視生產,未做到保育物種的刻板印象。一隻貓頭鷹的誕生,背後是一群人的努力;一個永續農村的建立,更是來自長期的陪伴與堅持。該計畫團隊更在今年榮獲第六屆《遠見雜誌》USR評比「生態共好組-楷模獎」的肯定,象徵學術場域與企業夥伴共同投入生態保育、深化社會參與的成果,已廣獲社會關注與認同。 此計畫致力以具體行動實踐生物多樣性的恢復,透過農田裡貓頭鷹的監測紀錄,結合與農友的長期互動與倡議,持續推動減藥、減毒的耕作,讓田野生態逐漸恢復活力。同時屏科大跨領域特色發展中心也將持續強化USR實踐內涵,發揮學術專業與田野經驗,協助學校師生與更多企業、社區夥伴攜手前行,為臺灣農村生態與物種保育打造更具韌性的未來。
2025-06-20
面對全球氣候變遷與淨零碳排挑戰,屏科大與台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台糖公司)於今日(6月20日)上午正式簽署「低碳農業與土地永續利用合作備忘錄」(MOU),由屏科大張金龍校長與台糖公司吳明昌董事長共同出席。雙方將結合學術研發與實務經驗以「低碳生產、永續利用」為核心,於台糖公司農場作為試驗平台,引進水資源管理、節能灌溉、減碳耕作等屏科大研發技術,建立標準化操作模式建構低碳農業示範場域,共同推動農業科技創新、碳管理策略、土地資源再利用及綠色循環經濟等領域的研究與實作,展開全面性合作,致力打造具韌性的永續農業體系,邁向智慧與永續農業新里程。
2025-05-22
全球穿山甲因盜獵及傳統中藥材需求等因素,導致族群急遽下降,甚至局部消失。臺灣近年來因保育工作的推動,穿山甲族群狀況雖趨於穩定,但因其棲息地多分布於鄰近淺山聚落,仍面臨遊蕩犬侵擾、棲地劣化與獸鋏傷害等諸多生存威脅。因此在國科會、農業部的支持下,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孫敬閔助理教授研究團隊,長年深耕了解穿山甲的獨特生活史,並提供具體保育建議等研究,搭配無線電追蹤網絡,建立社區通報機制,公私協力地揭示穿山甲的活動範圍、族群數量與繁殖狀況;更首度評估穿山甲斷尾後養育後代的能力,以及其育幼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實現從「我」到「我們」–為政府與民間共同保育穿山甲的科研發展提供了優秀的範例。
2025-05-20
「2025水土保持月-水土保持同樂會」於114年5月17日在屏東縣勝利星村熱鬧舉辦,由屏東縣政府與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臺南分署主辦,屏科大水土保持系熱情參與。活動中特別邀請了勝利國民小學附設幼兒園、樣爸森友會及劍玉師小螺絲帶來精彩的演出,更精心設計21處闖關宣導攤位,為現場民眾帶來寓教於樂的實際體驗,讓大小朋友們都能因此獲得水土保持及永續農村的科普觀念,共同為守護這塊珍貴的土地努力。
2025-05-16
華特固態照明股份有限公司日前捐贈14盞智慧型 LED 路燈予屏東科技大學,並於 5 月 14 日舉辦捐贈暨點燈儀式。這批安裝於農園生產系與植物醫學系系館周邊的路燈,旨在改善夜間光源不足,並打造更安全、舒適的活動與學習環境。師生回饋指出,安裝後夜間行走校園與戶外討論的安全性與便利性皆顯著提升。
2025-05-08
水土保持系於今日(5/8)舉辦「113學年度畢業專題成果發表會」,上午在水土保持系階梯教室展開。本次共有15組學生團隊參與,精心展現同學們歷經兩年努力所完成的研究與實務專題製作成果,內容更是涵蓋水土保持、遙測應用、生態修復、水資源管理、碳匯等多元領域,充分發揮水保系在專業訓練與實務操作上的深厚基礎。下午於圖書與會展館一樓大廳進行海報展示,圖文並茂地呈現各組專題的研究動機、方法、成果與應用價值。各團隊成員亦主動與師生及參觀來賓交流,詳細解說各自專題的研究內容與過程,完全展現即將畢業學生的專業素養與優異的溝通能力。 本屆十五組的堅實報告,從高雄六龜區崩塌風險與坡面土石流觸發條件研究,探討地形穩定與防災策略;利用 HEC‑RAS 模擬率芒溪、來社溪與瓦魯斯溪堰塞湖潰壩及河道水理特性;分析安山岩與珊瑚礁風化土壤沖蝕指數與碳儲量變化;評估土壤黏著劑或黏塑劑對植物發芽率的生態效應;關注河工構造物沖刷與滯洪池停水狀態下水質優養演變;並結合 AI (ChatGPT) 生成排水溝設計程式,實現智慧化工程應用。此畢業專題發表不僅是學生在學術歷程的總結,更是水土保持系培育實務與研究兼備人才的重要成果展現,期許畢業生未來能在水保專業領域持續精進,發揮所學,為社會帶來實質的貢獻並促進環境永續。